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2024-05-05 12:28

1. 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1、国家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招聘会以及供需信息交流活动等。毕业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了解较多需求信息。
2、浏览各类就业信息网站,包括中央有关部门主办的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站、地方有关部门主办的就业信息网站、各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及校内bbs求职版面、其他专业性就业网站等。
3、参加各类招聘和双向选择活动,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各地、学校、用人单位等相关机构组织的各类现场或网络招聘活动。

4、参与校企合作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活动。实习不仅可以增长经验,若表现优秀还有机会直接转正。
5、查阅媒体广告,如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视频媒体等。
6、可关注学校或者学院就业官网的招聘信息,关注学院就业网链接的相关就业网站的招聘信息。
7、他人推荐,如导师、校友、亲友或主动到单位求职自荐等。
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2.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

校友资源是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并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大学校友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凡有大学就会产生校友会。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友会如何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校友资源的内涵和特征

    校友资源的涵义
    关于校友的概念和范畴,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一般认为,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别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工作过的教授、兼职教授和教职员工等人员。狭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其实,校友的范围还可以包括那些对某所高校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人士,只要他认同,他便可以成为该高校的校友或荣誉校友。本文所述的校友主要是指广义的校友。校友对母校有一种天然学缘联系,有特别强烈的认同感。事实上,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母校,学校对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校友在学校生活和成长的历程一般都会使校友对母校产生深厚的感情。基于这种关系,校友自然会产生一种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母校意识。正是这种母校意识的存在、传承和不断积累,使蕴藏在广大校友中的资源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为母校发展所用的宝贵财富。校友观念、母校意识,并非今日始,古已有之。但把广大校友自身拥有的价值作为校友资源提出,并不断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校友资源是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1] 。加强对校友资源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充分发展校友资源的巨大作用,必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校友资源的主要类型
    大学校友是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是潜藏在母校之外为其独有的重要资源。校友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即有形的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即无形的资源。校友资源的具体类型有:1. 公共关系资源。校友既是高校公共关系的客体,也是高校公共关系的重要资源。高校公共关系,是高校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公关活动,在学校和社会公众中,形成便利于完成和实现学校工作奋斗目标的影响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社会公关。高校校友是高校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外部公众,他们既是学校的“人才产品”,也是学校的“品牌形象”,是学校公共关系的宝贵资源;校友的人格魅力、工作业绩与社会贡献,标志着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友在社会上赢得的荣誉,代表着母校的形象;校友的社会赞誉度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就越高[2] 。同时,校友队伍又是学校拓宽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通过校友的帮助,将更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宣传其建设和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与此同时,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理解学校发展规划和面临的困难,争取政府良好的发展政策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学校要转变观念,增强校友是公共关系资源的意识,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友公共关系资源,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信息资源。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包括在海外的校友,组成了母校在海内外的庞大的信息网。在科技、教育、产业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他们能够及时提供各种成为学校决策重要依据的信息,重视校友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和利用等管理工作,不仅要从社会中挖掘校友信息资源、开拓渠道、建立信息库、促进交流,而且还要对已有的校友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对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使校友信息产生更大的价值。
    智力资源。广大校友活跃在科技、企业、教育和文化界,很多校友在一定领域中卓有成就。这些校友以真知灼见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他们是母校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宝贵的智力资源。广西大学建校近80 年来,培养了19 万余毕业生。他们在科技、企业、教育和文化界的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出一批出群拔萃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不少知名学者和优秀专家。他们曾对母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和引进等方面给予过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育人资源。广大校友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母校增添光彩,他们的业迹、思想品格和人生经历构成育人资源。他们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是师长,是不在编的教师。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历,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面对未来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往往带有某种片面性的认识。校友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上,既是在校大学生的极好教材,又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近年来,广西大学校友总会通过举办《校友论坛》,邀请许多在科技、企业、教育和文化界的优秀校友回校给在校大学生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物质资源。是指潜藏在广大校友中的财力和物力资源。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除了政府的教育投入外,如何更多地筹集到学校发展的资金和争取外界更多的财力支持,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在从事经济、科技、产业、贸易等方面工作的校友中,不乏具有相当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家和实业家,也有不少人与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家、金融家有着良好的联系。这种校友自身拥有的财力和物力资源,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发成为学校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重要组织部分。
    校友资源的特征
    校友资源是一所大学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与其他办学资源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丰富性。校友资源的丰富性,主要源于校友特殊群体具有的层次性、分散性和多变性。任何一所大学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办学历史越长校友数量越多,是个庞大的知识群体。校友的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分布广泛。从地域上看,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海外;从行业上看,他们遍及党、政、军、农、工、商、以及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界。这种地域与行业的广泛性很容易促使各类人才的出现,并且是一个层出不穷、连续涌现的过程,校友资源会越来越丰富。
    潜在性。校友资源的潜在性,是校友资源未被有效开发前具有的一种基本特征。校友中,有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兴业之才,有丰功业绩者,更有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者。校友资源永远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资源。但是,校友资源对一个学校来说,只是一种“潜在资源”,如果不重视校友工作,不重视校友会建设,不重视与校友的联络,校友资源就会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应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可持续性。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首先体现在校友与母校之间存在着真挚的感情联系,关心教育、关心母校,这是广大校友内心深处延绵不断的情结;其次,校友人数与年俱增,永不枯竭,而且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校友与母校之间无时不在的精神和物质交往是永存的,校友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将会越来越壮大,能够为学校建设发展长久地发挥作用。
    多元性。校友资源的多元性是指校友群体拥有资源的价值作用不是唯一性的,校友资源的作用在国家、学校、个人的社会关系中应该是多元的。校友资源既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母校建设发展的宝贵资源,还是校友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校友资源在上述“三个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学校重视、关心、支持鼓励校友成长,校友能够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本身就是为学校争光,为学校添彩。校友支持母校建设发展事业,母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人才和科研成果,也就是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事业发展互相支持和帮助,所产生的效益是多元的,是互利共赢的局面。


高校校友会的性质和职能

    大学校友会的出现与成长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自建校开始就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人才,逐渐形成一个校友群体。在学校发展和校友自身发展的双向需求的推动下,校友会组织就由此诞生。校友会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供了舞台,起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今天尤为明显。事实上,国内许多大学都比较重视校友会工作,已相继建立起大学校友会组织,并且程度不同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关于高校校友会的建设与实践却甚少研究,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下面将对校友会的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简要的分析。
    高校校友会的性质
    高校校友会是一个在大学领导下的群众性、非营利性联谊组织,是以联系校友、服务校友、宣传母校、服务母校为宗旨,既适应大学发展需要,又满足广大校友自身发展需求的社会团体。在目前的社团组织和法规体制下,我国大学校友会要作为独立社团法人存在,需要制订校友会章程,落实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经过民政部门批准,这样的校友会才有合法地位和法律保障保护校友的合法权益。从大学、校友会、校友三者关系之间考察校友会的地位,校友会是由于校友的存在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校友会只考虑满足于学校的需要,忽视校友这个服务对象,那么校友会会不会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社团,而纯属成了大学的行政附属机构,校友会将失去凝聚力,校友变成散落在社会中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校友与母校、校友会发生联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同时,校友会又是由于学校的需要和支持而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校友会不依附于大学
作为完全独立的社团组织,则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对校友会工作关注越多,表示大学对校友会的工作的重视程度越高,也更有利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做好校友会的工作。有学者建议,大学校友会在不触及其与大学关系现状的前提下,能够将零散的校友凝聚起来,成为校友群体的粘合剂。校友会应该在“服从大学”和“沟通、服务校友”之间“适度发展”,校友会必须要在自己“自主生存的空间”,充分发挥组织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实现大学、校友会、校友三者之间和谐与融合地发展[3] 。
    高校校友会的职能
    校友会既然作为一个在大学领导下的社会团体组织,就必须具备能够联络校友、服务校友、服务母校的组织机构和相应职能。大学校友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组织协调职能。根据大学的需要和校友的需求以及校友会章程赋予的职能,校友会应具有开展校友工作,开发校友资源,进行校友活动的组织、协调的能力。校友会应能为做好全校性校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做好参谋,并指导校内外的校友分会开展工作。
    联络沟通职能。一个大学,校友人数众多,分布面广,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要取得联系和保持联系,这就需要校友会搭建一个平台,并具备能够联络沟通的职能。校友会要有专职人员、专门的载体、专门的网络,保持联络的畅通。
    咨询服务职能。当校友关心母校发展,为母校出谋献策,提供智力、财力和物力帮助,母校为了帮助广大校友进步,会创造条件为校友提供培训、教育、交流。校友会作为“双向”服务的载体,能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是其基本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必须从抓好硬件和软件方面入手,在服务设施、技术手段、服务态度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宣传教育职能。要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校友意识,必须加强宣传知名校友典型事迹和创业精神,这也是校友会的基本职能。为此,大学校友会要有能力设立校友网站,办校友会刊,举办校友论坛,通过校友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教育在校大学生,发挥优秀校友的教育示范作用。
    开发校友资源职能。校友资源对于国家、大学、校友个人发展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一特殊的办学资源是大学校友会的一个重要职能,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内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校友会开发校友资源的能力。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作,大学校友会要依靠学校支持和广大师生参与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推进此项工作。
    开拓招生、就业市场的职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成为社会、家庭和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一个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水平将决定着该大学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大学生校友会凭借着与校友的广泛联系和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优势,将能够为学校开拓招生、就业市场有一番作为。学校方面应支持校友会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整合就业方面的资源,促进本校毕业生的就业。


国外高校校友会与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

    校友群体是发达国家高校办学的财力资源
    世界各国高校,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很重视校友工作,视校友这个庞大的群体为学校宝贵的公共资源和财力资源。剑桥大学校长认为,剑桥大学几百年来一直站在学术和先进教育的最前沿,这是由剑桥人本身的品质以及剑桥众多拥护者的慷慨共同达成的,剑桥的未来就在他们的支持当中[4] 。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学生交费,三是社会捐助。从发展趋势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不断削减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而给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让其自我完善和发展,筹措办学经费有可挖掘潜力的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募捐, 面向校友募捐是高校自筹资金中一条很重要的渠道。哈佛大学是美国的王牌高校,尼尔·鲁登斯坦担任哈佛大学校长6 年内向17. 5 万人募到26 亿美元,平均每天100 万,突破了美国高校教育史上的记录,而捐赠者、支持者多数是哈佛的校友[5] 。据斯坦福大学1997 年所公布的校友捐款数额(见1997“Stanford SACTS”第51 至52页) ,见表1 。

表1 斯坦福大学1997 年所发表的校友捐款数额[6]

                   年度    捐款数额(美元)   年度   捐款数额(美元)

                   1971    29 ,200 ,000    1993   182 ,400 ,000
                   1981    79 ,500 ,000    1994   226 ,100 ,000
                   1991    181 ,900 ,000   1995   240 ,800 ,000
                   1992    185 ,300 ,000   1996   312 ,900 ,000

在发达国家,校友资源受到高度重视和能够成功开发利用,是高等学校有自己历史传统和社会特性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作为一个具有特殊使命和功能的社会组织,在人类历史上是最古老而伟大的组织之一,而她在传统上一直保留至今的“非营利”组织特征,决定了她在生存和发展资源上具有外部依赖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一部大学的历史,也是大学接受外部支持和馈赠的历史。而校友“支持母校”的行为贯穿了大学发展的历史,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包含着“回馈”和“反哺”的意义,“反哺”虽是一种生物现象,在人类理解中,这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表达[7] 。
   开发校友资源是国外高校校友会的重要职能
    国外高校在学校自主发展、提高效益的办学道路上,在开发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之一,是大学重视校友会的建设,把研究与开发校友资源的职能赋予校友会。据资料介绍,美国大学建立有规范的校友组织机构和完善的校友网络,校友会拥有庞大的专职和兼职的校友工作队伍。部分美国大学校友会专、兼职工作人员数,见表2 。

表2  美国部分大学校友会工作人员数目表[3]

                       序号    大学校友会     专职人员  兼职人员
                        1    哈佛大学校友会    270人      大量
                        2   霍普金斯大学校友会 174 人    169 人
                        3   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 200多人    大量
                        4    斯坦福大学校友会  149人      大量
                        5  加丹帕克利大学校友会 80多人    大量
                        6    戴堪斯大学校友会   15人     近千名

在发达国家,许多大学校长亲任校友会会长,主动出击找校友捐赠、筹措经费,其例子不胜枚举;一些大学的校友会还拥有校友捐赠活动中所得资金的控制权,使校友对大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校友会不会忘记给为母校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授予荣誉,那些关心教育、回报母校的企业和个人总会得到扬名和赞誉。许多大学在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陈列室等标志性建筑物上刻录着捐献者的名字,让校友的美德代代承传。


高校校友会在促进校友资源有效开发中的作用

    大学校友会是一个经当地政府批准成立的依附于大学体制内的社团组织,是联系大学与校友的纽带和桥梁。其在促进校友资源综合开发中具有其他职能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规范管理的作用
    在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下,许多高校通过不同方式赋予校友会科学管理校友工作的职能,统一负责全校校友工作的组织、联系、协调等管理工作。校友会则把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纳入其工作职能的范畴,并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开发校友资源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校友会专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我国社团组织的管理法规和具有较高的校友工作水平。因此,大学校友会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中起到组织管理、规范管理的作用,并能够保证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稳定性,避免片面开发、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的恶性现象发生。
    信息化服务作用
    大学校友会由于大学对校友工作信息化的投入和赋予信息服务的职能,拥有丰富的大学校友的信息资源,这是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大学校友会建立校友网站、校友信息库,并且有收集、检索、选择有价值的校友信息的能力,因此,校友会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中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可能是最准确、最及时、最有效的校友信息。例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的大部分校友捐赠是通过其校友会提供信息的。
    公关作用
    大学校友会与各地的校友会共同构建校友网络,长期保持与广大校友的沟通和联系,拥有丰富的校友公关资源,以及大学校友会本身在履行公关职能的过程中,形成了开展公关的能力,能够在促进校友资源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国内某大学校友会在得知一位海外校友在上海期间得了重病,就建议校领导去看望这位校友,并安排最好的医院给他治疗,这位校友病愈后为感谢母校关怀,捐赠100 多万美元给母校。
    调研反馈作用
    能够使大学、校友会、校友三者之间处在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之中,这是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基础条件之一。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广大校友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总是难以忘记母校的培养和教育,他们会用不同方式“回馈”母校、支持母校建设。但一些大学在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当中,有时没有认真做事前和善后工作,致使一些曾经为母校作了贡献的校友心里反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作为校友之家的校友会应该在促进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认真做好事前的调研,以及事后的追踪和意见反馈工作,为加强与有关校友的联系沟通,采取适当措施,友好和谐地解决好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我的妹妹今年十七岁,患一型糖尿病严重,现在生命垂危,急需帮助,请问怎样申请社会资助?

我也被诊断为糖尿病住过院。后来的感觉是糖尿病不是病,是他们编出来的病。当一些医生遇到不会治的病时,就宣布患者得了糖尿病,而把患者推到了内分泌科,内分泌科为了创收,就装模作样地为患者治病,其实啥也治不了。你妹妹这情况或许是得了啥他们没诊断出的病。或许就是他们乱治造成的,他们为了捞钱啊,每天就要你家一万多啊,真缺德啊。既然他们越治病越重,不如停药,换医院,反正他们也治不了

我的妹妹今年十七岁,患一型糖尿病严重,现在生命垂危,急需帮助,请问怎样申请社会资助?

4. 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能源消耗过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6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15%能耗、30%钢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5.5%的国内生产总值①。在过去的20年,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平均为0.5,“十五”期间却超过1.0。我国“十五”计划预测,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万吨降到2005年的1796万吨,结果反而增长了27%,达到了2549万吨②。从我国与西方7个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来看(表3一1),G一7国家平均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为n.7*1O(6)焦,而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为:69*10(6)焦,是西方7个发达国家平均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③.
1.2环境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巧%。①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财政政策出台滞后,公共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够。如: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目前只有资源税和所得税涉及到环保问题,其他主体税种对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项目没有优惠政策,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有些税种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又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就现有涉及环保的资源税来说,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征税范围狭窄,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是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3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②。但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却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①。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过高,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见表3一2)。从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如美国是国际上进出口第一大国,但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排在国内消费之后。高投资低消费的后果是投资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上看,我国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3一3).
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90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加工车间”。第二产业的急剧拓展成为8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急剧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等一些后遗症。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服务业占GDP比重较小,还不到40%,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产业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
从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2007年为40.8:26.8:32.4。与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了20.2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与其就业结构严重不相称: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却集中了40%多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近一半,却只吸纳了l/4多的就业人数;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其就业比重虽然基本相称,但同国际相比较,其就业比重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许多发展中国家低得多(见3一4)。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充分就业这丫最大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1.5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沿海的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陆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据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2004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甚至被国际上称为不平等发展最快的国家,改革已经不能够普遍提高各群体的“收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有对中国的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描述。据国家统计局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大量居民属于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阶层是我国GDP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过低的根源。这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税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直接相关。如: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没有综合考虑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计、健康状况和教育支出等实际负担,税负分配不公.
1.6人力资本资源医乏实现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严重影响了科技水平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从教育事业看,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国仅为1.32%。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前后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同样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经达到了该目标,并雄心勃勃地向OECD国家平均为5%的目标努力。②因此,尽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太低,这必然会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生产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学生可以提高300%.
因此,我国人力资本资源是比较匾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急需提高.1.7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并会造成国家创新地位下滑。据央视报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为第46位①.
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科技发展领域缺乏倾向性,在如何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革传统技术等方面目标不清晰;现行优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让者受益较多,而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获益较少。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如: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激励的重点在产业链的下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规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了对产业链上游的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缺乏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相关税收政策。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资金风险,而由于技术创新活动自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稳定性,一般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而仅仅利用政府的直接财政支出来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高科技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个人,在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都面临着筹资难、利润低的困难,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税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受到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发明所获收入缺乏相应的税收激励,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
1.8企业海外投资困难
国际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问题,部分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落后
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体系和结构不尽合理,现行涉外投资立法仅限于有关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方面,而有关企业海外投资方面的立法工作几乎一片空白。长期以来,我国对海外投资企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海外投资处于企业自我发展状态.
境外投资的政策依据主要是《海外投资项目审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内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内容要求而制定,政府并未制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上述《要求》仅仅涉及国有及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没有规定民营、“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审批程序.
1.8.2.境外投资手续烦琐
国家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初衷是试图从严把关,为对外投资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参与审批的政府部门层次太多,范围太广,环节太多,加上各部门把握的尺度不同,为企业进行项目申请带来许多困难。这不仅挫伤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延误商机.
1.8.3外汇管制的制约
我国迄今没有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对境外投资所需外汇的汇出管制严格。尽管中央已经定下了促进海外投资的总体方针,但具体的外汇管理措施还没有相应改变。这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过严,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的用汇成本,加大;海外中资企业融资的难度.
1.8.4境外投资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能采用的融资方式不够灵活,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对租赁业务认识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赁立法,影响了企业依靠租赁业务增强资金实力并向海外扩展;投资咨询业发展滞后.
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我国在对境外投资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学机制,利益比较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甚至连承担海外投资担保的合适机构也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阻碍.
1.8.6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服务网络,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通常要求企业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由于由于我国企业实力薄弱,难以独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国际市场信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建立涵盖广泛市场空间的境外投资服务网络,为国内企业投资提供从考察、调研、注册到办公场所、经营、税务、法律、会计等全面的咨询服务.
1.8.7对企业海外投资保护力度不够
进入海外市场投资,若遇到东道国经济政策、政治形式、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可能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发达国家对境外企业和境外投资行为都有比较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至今还没有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保险.
1.8.8企业境外投资实力不足
与国内经营相比,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较强的实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实力比较薄弱,中小企业尤其突出。从海外投资项目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平均投资规模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60万美元,而我国非贸易性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120万美元。①1.8.9缺乏跨国经营人才成功的跨国企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跨国经营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人才匾乏的问题己经显现,国际性、复合型经营人才更是奇缺,这使得我国企业外派人员素质不高。同时,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实力薄弱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也产生了制约作用.
1.8.10缺乏税收支持
我国对企业“走出去”缺乏系统的税收促进法律体系。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以低税或免税方式,鼓励本国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源性开发。近些年,我国对境外投资企业开始实施税收优惠,但优惠政策很少而且零散,原则性规定多,能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很少,扶持政策范围有限。另外,现行的对外投资所得税政策是一种无投资导向性的无差异政策,对特定项目也没有给予税收优惠倾斜,结果导致对外投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此,目前我国在税收政策上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既没有体现在投资产业上的区别,也没有体现在投资地区、投资形式上的政策导向。对特定项目和产业对外投资的税收优惠几乎空白,体现不出产业发展导向,也不利于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从税收支持形式看,主要是减税或免税,形式比较单一.

5. 我一个同学得了尿毒症,如何才能获得社会或者工会的帮助?

先联系一下学校老师、领导吧——如果还是在校生的话。

然后联系一下亲朋好友,还可以联系一下派出所、红十字会、其它社会公益组织……

看能不能想出一些好办法,或给出一些更实际的帮助。

我一个同学得了尿毒症,如何才能获得社会或者工会的帮助?

6. 怎样帮助一位贵州省铜仁市山区的一位困难农民家三岁半的男孩,获得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社会资助?

可以去当地 民政 新闻媒体 红十字会 或者施乐会 去求助一下看看

7. 怎样使自己适应社会需求

这个题目太大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不同的人会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为您粘贴下面的内容,如有具体问题再进行探讨:

要适应社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这是毕业生应该必备的,其次要学会为人处事,不能太过张扬
(一)认识环境的不同特点 
任何人的性格特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成功与否,都是在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组成的座标系中取座标。换言之,一个人的成功既取决于个体的素质,又取决于你所面临的环境。因此,同学们走向社会,取得成功,既要认识自己,又要认识环境。 
每个特定的环境,都有其自身的传统、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只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 
同学们毕业生走向社会,岗位千差万别,环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从学生生活环境进入了职业生活环境。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把握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 
首先,学生生活环境是经过加工的。秩序化的环境,职业生活环境是自然的、未经设计的环境。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因此从教学计划到教材、授课、作业,从课内到课外,从班集体的组织到环境的布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学生生活很有秩序。职业生活则主要靠自己去摸索、奋斗,再没有人为你去精心设计了。因此,不同的对待方式,结果会大不相同。其次,学生生活是浪漫的、想入非非的;职业生活是现实的、郑重其事的,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言行一般不直接转化为社会现实。做作业是为了消化、巩固课程学习,演讲是为了训练口才和思维……错了不要紧,可以重来。职业生活则根本不同,你设计桥梁,建造楼房、工厂,错了一个数字,后果不堪设想;你当法官,做记者,不实事求是,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你当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职业生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学生生活属非分配领域,同学之间不发生利益冲突;职业生活属分配领域,相互间利益相关。学生来校是为了学习,相互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同学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纯洁的,因而保持的时间也最长。在校期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毕业生回过头来看,大家都会觉得根本算不了什么。职业生活属分配领域,人们通过职业生活既要成就事业,又要养家糊口。选拔干部时,一个或几个名额,大家都想上;工资、奖金的发放,住房的分配等等,都与个人利益相关。职业生活的协调靠政策、机制。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有些同学对此极不适应。 
总之,认识环境是我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在“无事可干”中走好第一步 
八十年代末,我和一些做学生工作的同志对我校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当谈到如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时,几位校友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正确对待“无事可干”这一段时间。 
所谓“无事可干”是指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时一两年内,本人对社会、对单位、对工作不了解、不熟悉,了解、熟悉要有一个过程;单位领导对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了解,了解、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相对于老职工来说,在这一段时间,他们显得“无事可干”。面对这样一段时期,大体有四种态度:一是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二是充分放松,觉得十多年读书太累,需要好好玩一下了,于是,打扑克、下棋、跳舞;三是埋头学习,准备考研;四是对本单位的情况调查、观察,找准有可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同时,学习、思考,作好相应的准备,一但有机会,马上可以上手。四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无疑,取第四种态度的同学,会比其他同学起步快一些,发展好一些。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为人们的职业所提供的选择机会增多了,开始重视人们择业的和从业机会均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学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选择待遇比较优厚,并能帮助自己在事业上有所发展的职业,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摆在每位同学面前可供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而,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好,心老是浮的,飘泊不定,很苦恼。而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首先,要把握选择的原则。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们选择职业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社会和自身。一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它所提供的要求和机遇,因为任何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二是个人的志向、抱负、特长、潜能和兴趣,能够充分实现个人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我们要努力找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相一致的工作。 
其次,要把握选择的方法。选择的方法是比较。比较是利弊之间的比较。任何事物总是利弊相交,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是没有的。但我们选择职业时,往往希望有利无弊,名声好,收入高,发展前途大,大城市,离家近……,这是不现实的。“两利相争取其长,两弊相争取其短”,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了。 
再次,职业、工作一旦选定了,就不要左顾右盼,徘徨不定,而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来。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为,只要我们选准了方向并坚持下去,都可以做出成绩,为社会作出贡献。任何新事业都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它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和风险性。如果一碰到困难、挑战、风险就退缩不前,就考虑换工作岗位,这样的人一辈子将一事无成,无所作为。 
(三)会想不等于会做 
前几年,我在给本科学生上课时,课堂上,让每位学生用三分钟就某一个问题发表演讲。结果,很少有学生讲得好。有的吐词不清,有的词不达意,有的显得很紧张,有的抓不住要点,多数人没有应有的风度,……我边听边想,总结时说了一段话:会想不等于会说,会说不等于会做,个人素质不等于事业成功。同学们以前听课时,可能在想,这些老师讲课,没有几个讲得好的,要是我上去讲肯定强多了。还有一些同学在想,要是我当校长,要是我当厂长,肯定……。大家会想,但会不会做,则是另一回事。比如,我唱歌,很多曲子,想起来好象都能哼,但唱出来就走调。 
大学本科毕业,读了十五六年书,研究生毕业,读书时间更长,确实有不少的书本知识,但是书毕竟是书,生活中的很多道理并不在书上。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的培养,到经验的取得,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李宗仁归来》一书的作者,在此书的前言中写了一段话,意思是:人,如果不是从1岁活到80岁,而是倒过来,从80岁活到1岁,那么,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这当然不可能,但强调了经验对一个人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所缺少的正是经验。 
我们来看看一些毕业生的教训和体会: 
一位学生入厂后,以知识渊深自居,终日足不出室,闭门造车。一天正绘一机械图,一位师傅默然审视良久,说:“这图的某部位似不对。”他一听火了:“我学过。我是书本学来的!”师傅说:“我没上大学,可这机器我摸了几十年,我觉得……”他反讥道:“那你怎么没考上大学?”此事传出,全厂哗然。从此,再无人给他“提意见”,一年后,他郁郁不得志地调出厂。 
我校有几名毕业生一起分配到天津某单位工作。工作之前,他们就计划着如何在单位大干一番。一到单位就提出一个设计方案送给领导。但时过好久不见回音。为此,他们便认为领导不重视知识分子,原来的冲天干劲化为乌有。过了一年时间,他们回头再看这个设计方案,几个人都笑了。他们说:“想法太幼稚了,初入社会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只能虚心学习。” 
一位校友在给学校老师写信时说:“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为自己是个人才,可以大干一番事业,总希望有位明智的领导能起用他,否则便会责怪领导不重视人才。干不了几天便灰心丧气,有的便从此一蹶不振。应该让同学们了解,上至中央机关,下至乡镇企业,要毕业生,首先不是考虑他那里缺少一个当官的人来接班,一旦分来一位大学生、研究生,领导首先考虑的是我们单位来了一位学××专业、干××工作的人。所以评价这位大学生的标准,首先是他的本职工作干得如何,是否是一个好的职员。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他在某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错,便有可能给他一个能胜任的职务。” 
因此,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一年只能收获小麦、玉米,十年才能收获参天大树! 
(四)工程的实质是综合、创造、实践 
理工科的毕业生,毕业后不少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或与工程有关的工作。现在,一些涉及面广的工作,也都冠以“工程”二字,从“希望工程”、“人才工程”、“创新工程”到“点亮工程”等等。因而,我们对工程,特别是工程的实质应该有所了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给“工程”界定为:“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以及关于技术的开发应用的,以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创造力的专业。” 
首先,工程具有综合性。无疑,工程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且需要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同时,工程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任何一项工程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制约。 
以三峡工程为例,除了依靠土木、水利、电力、信息、力学、地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深入研究、探讨之外,还需要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力、生态平衡、移民、文化、地震、战争等诸多问题,忽视哪方面,其后果都不堪设想。 
我们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时,除了自身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外,还要考虑产品的社会需求,如果没有社会需求,这种产品设计毫无意义;产品的社会效益,有无负面的社会影响,这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原材料的产地、价格,这涉及到经济问题;社会、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度,这涉及政治和法律问题;产品的外型、包装,这涉及到美学问题,等等。 
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工程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不学习、关心和考虑政治、社会、经济、伦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工程具有创造性。工程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前进。没有创造性,这项工程将毫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何谓成功?工作中有创新、有突破,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这就是成功。敢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创新,才有动力,才有力量的源泉。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即创造。你能将常人看毫无联系的事联系在一起,找出其内在规律,就是创造。因而,创造和综合又是相通的。 
创造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物理给了他知识,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了他想象力,他才创立了相对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再次,工程具有实践性。工程本身就是实践,决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创新也离不开实践,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发现,都源于实践。实践又是检验工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工程的实质是综合、创造、实践,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综合、创造、实践,是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五)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大学毕业以后五年,十年,二十年,同学之间在学识、成就、以至于职位等方面,差别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爱因斯坦等学者则认为,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因为八小时的上班时间,大家都忙于工作,差别不大。而现在实行双休日。五天的工作时间内,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另外每天至少有4小时可以自由支配。两者加起来,每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超过工作时间。对这段时间利用的情况不同,人们今后的发展也大不相同。 
坚持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掌握正确使用时间的方法,根据我的体会,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以盖楼房为例,首先要进行设计,拿出图纸,然后照图施工,从打地基开始。否则将木头,砖头,搬来搬去,几十年下来,仍然是一堆木头,砖头,成不了房子。进行学习、研究,同样需要订出规划,然后集中精力于一个方向,按照自己的规划,日积月累,必然会取得成功。 
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烟海,例如一个人要把一年出版的新书看一遍,至少需要600年;一位化学家,要读完一年内发表的有关化学的论文,至少需要48年。这说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一般而言,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硬核——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理论;知识幔层——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知识大气圈——在实践中产生的闪光的思想、判断等。我们要据此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同时又必须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充实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工作、完成、发表。这是法拉第的座右铭。意思是,首先我们要干,干一件事就要干完、干好,完成之后要总结、发表。发表的方式可以是著作、论文,也可以找几位、同事,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干一件事要产生多种功能。我1985年至1987年,在中南政法学院当宣传部长,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开始有些苦恼,来回在路上要近一个小时。后来想想,这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再想一想,边走还可以边观察社会。因此,不仅不苦恼,还觉得很高兴。从这里我悟出,一个人干事要多功能,比如,你干一件工作,首先要把这件事干好,这是一个功能;干完以后,可以总结出工作经验,这是一个功能;进一步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提炼出思想,写出一篇论文,直至著作,这又是一个功能。 
(六)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多数同学都担心社会上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应付,害怕处理不好,影响自己的发展。我们要重视人际关系,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体验,我悟出一个结论: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多数人是好的,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在一个单位,对你的评价,可能有人把你说成一朵花,超出你的实际情况:也有可能有人把你说得一钱不值。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你是怎么一种状况,多数人就会对你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我们认定“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以后,那么,在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必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关键在于很好地把握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你的品德、能力和贡献。 
得出这样一种认识以后,是不是就不要去重视人际关系了呢?否。我1987年曾组织几位研究生对我校12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当询问:“进入社会后你最苦恼的是什么”时,45人回答是人际关系,13人是“得不到重用”,9人是“得不到理解”,6人是“找不到知心朋友”。这四项都与社会交往有关,共7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0.8%。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和人打交道,一个人的成功,同样取决于他人对你的支持。而且,能否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的品德、能力、素质高低的表现。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已经出了不少书,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如与人相知、爱人如己、坦诚相处、大度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一些认识。 
以诚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保证。你待人坦诚、诚实,令人感到与你交往无后顾之忧、放心,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如果时时要对你“设防”,不知道你讲的话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他还愿意和你交吗?即便是虚伪的人,也愿意与诚实的人打交道。 
大度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上的人们,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各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其思想、观念、性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在交往中设防,只能与自己性格、兴趣相同的人打交道,那么,你就只能与自己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 
积极增进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交往。人际关系不是虚无的关系,经存在于你、我、他之间,存在于现实关系之中,表现为人们之间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只有在交往中,你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别人也才能认识你。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建立感情、相互信任。好酒也怕巷子深。你如果自我封闭,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能力、水平不了解,就谈不上信任和重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在我调查中,一些领导在谈到毕业生的状况时,谈到了不少人的不注意交往方式,如:有的人一天到晚往领导家里跑,左一个请示,右一个汇报。时间长了,领导就会瞧不起你,认为你没有主见。有的人交往时根本不顾及别人,中午睡觉时,甚至晚上到深夜,一个电话来了,说了半天,又没有什么急事,弄得一家人都睡不好。有的人不会打电话,你跟他打电话,他听的时候一声不吭,说说就没劲了,不想说了……这都是一些很小的例子,但说明交往时方法也很重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同样要坚信,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关键在于把握自己、提高自己。 
(七)机遇富有弹性 
我在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中,当问到“影响你成功的因素”时,40%左右的人回答是“机遇”。有人对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进行分析时,把“抓住机遇”排在第一,其它几项依次是:功底与才华、信念、敬业精神、特殊个性、承受力、人际关系、善于表现自己、口才。可见,机遇对一个人成功有重大影响。 
机遇可分为先天机遇和后天机遇。先天机遇是指你生下来是男、是女;你是出生在北京的高干家里,还是出生在贫困的山区农家里……这对你今后的事业肯定会产生影响,但你无法改变,这也是人们常被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后天机遇是在你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社会需求,其本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必然需求。大机遇就是那种持久的社会需求。我们通常所说的机遇是指后天机遇,这种机遇对我们的成功则是富有弹性的。 
首先,能否抓住机遇富有弹性。机遇是客观存在,但你能否抓住它,则取决于你的素质。有人分析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有七大机遇:1978年至1986年是文学艺术家的黄金时代;1979年至1992年是个体户成功的最佳时期;1980年至1986年,是演讲艺术发展中的黄金时期;1980年至1994年是我国计算机市场机遇的最佳时期;1986年至1992年上半年,是中国人在股票市场上成功的最佳时期;1992年初至1993年上半年是房地市场一次罕见的大成功机遇;从1996年开始,下岗也许是一次机遇。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在每个人发展的空间内,还有很多的机遇。 
机遇一般有三个阶段:潜伏、高潮、衰退。在机遇的潜伏时期,它表现出风险大、困难多,要进入机遇将承担很大的压力,但只有早进入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进入机遇晚,机遇就不再成为机遇,而是巨大的负担。抓住机遇,就要审时度势,看准社会发展趋势,及早进入机遇。 
其次,进入机遇后能否取得成功,同样富有弹性。抓住机遇,取得成功,需要有胆略、学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因此,我们不要在那里等待机会,而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在长期艰苦准备的基础上,一旦抓住机遇,就可以如鱼得水,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任何事业,特别是大的事业的成功,都可能遇到风险,遭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我们决不能“把眼前当永远,把暂时当永恒”。不少人的失败都源于此,自以为一次失败了,就永远会失败,一次成功了,会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我们也不要埋怨。有的人,老是埋怨,埋怨社会,埋怨领导,埋怨父母,一辈子下来,背着埋怨两个字走向坟墓,累得要死,一事无成。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八)做应该而能够做的事 
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 
做事,要做应该做而又能够做的事。应该是价值判断,意即做事要选择那些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事,符合法律、法规的事,这与我们做人密切相关。 
做应该做的事,这就要为我们自己的行为立法。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人在自然界中获得知识和在社会中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人为自然立法和为自己的行为立法的过程。人为自然立法,人便能够得到以因果律为内容的科学知识;人为自己的行为立法,人便能够得到道德律为基础的自由。康德还认为,在审美领域,人的理性表现为判断力,判断力则使人产生审美情感。因而也可以说,判断力就是人在审美领域中的立法。 
在做事中,人主要面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要遵循效率法则,要求人们掌握科学知识,要求真,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主要遵循公平法则,要求人们具有道德人格,要求善,维护和推进群体和国家的利益。在处理人与自身关系中,主要遵循超越法则,要求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我们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即宇宙、人类群体和个体这三种存在形式的对立统一。 
我们不仅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且要做能够做的事。世界上应该做的事多得很,还要看能不能够。例如,我们中国人应该不应该像美国人那样,有小汽车,有小洋房?应该!完全应该!我们中国人在聪明、勤劳方面,决不比美国人差。但能不能够,不能够,至少现在不能够。我们的基础差,地少人多,如果我们中国人都像美国那样消费,至少还得有两、三个地球。 
我们做事,受历史的限制。人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不可能超越历史,我们做事,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回顾我们二十年来的改革历程,有些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之一是忽视了环境条件的影响。我们做事,还受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的限制。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以便自己一生最大限度地发热、发光。 
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们,有的人能够做的事不去做,不能够做的事老在做,一辈子下来辛辛苦苦,累得要死却一事无成。我们要引以为鉴。 
(九)关键在于提高素质 
我在进行毕业生调查时,一位校友深有体会地说,适应社会,走向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素质,大学本科四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他还以运动员类比,认为运动员不管你是从事球类,还是田径,都要进行体能训练。事实说明,一个素质高的人,他会主动寻找发展的目标空间,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创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事业中取得成功。 
素质,简言之,就是人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是在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素质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内在性,是本而不是末,是里而不是表,是质而不是量。但它可以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规范、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模型、方式、深度,以及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精神境界,包括对自我超越的程度,奉献精神,处理各种关系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所站的高度等等。 
素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综合性。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广大学生而言,要十分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怎样提高素质,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所剩下的东西就是素质。提高素质,首先要学习,广泛地学习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开阔视野。但知识不等于素质,要通过努力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精神。人吃牛肉不长牛肉,吃猪肉不长猪肉,为什么?因为人有消化机能。同样,人要有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的机制。 
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实践,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一点一滴去做,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感悟。“迷其为凡,悟则为圣”,意即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区别在一个“悟”字上。用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去体悟,体悟科学,体悟人生哲理,许多道理,你如果悟通了,终生受益。雷锋所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中去,就是最好的人生体悟。 
再次,我们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去感受、体验、不断地与之交流、碰撞,在信息的交流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怎样使自己适应社会需求